侗族“妇女节”--萨玛节
“天上雷公最大,地上萨岁最大”。侗族人(特别是侗族南部方言区)普遍认为“萨玛”(也称“萨岁”“萨老”等)是他们心目中最高位的母神、最伟大的女英雄,因而对她虔诚崇拜,每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便逐步形成了萨玛节。自宋代陆游笔下“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记载至今,这场以女性为主角的祭祀,已跨越千年时光,成为母系文化遗存的活化石。
在大量的侗族民间资料“耶”“垒”“款”和口头传说中对萨玛来历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如,她是洪荒年代再造人类的始祖“姜良、姜妹”,是保卫侗族利益而死的古代女英雄“杏妮”,是威震岭南的女首领冼夫人。无一例外,这些题材都指向了某一位或多位具体的侗族女性,都被抽象为统一的“萨玛”符号。她的英雄事迹与上达天地、下祈平安的神力交织,让侗族人将“至善”与“勇毅”镌刻成民族基因。
几乎每一个侗寨鼓楼旁或村寨中部都建有一个或者多个祭祀的神祠--萨坛(也称“然萨”“堂萨”“圣母祠”等,意为祖母神之屋),有“屋未筑者,鼓楼为先,寨门未筑者,萨坛为先”之说。走进侗寨的“然萨”,不见神像,唯有一把半开的伞立于垒砌的石头之上--这便是萨玛的象征。伞象征庇护,石堆代表坚不可摧,坛前常青树寓意生命不息,朴素的意象承载着侗族人对生命的终极信仰。
萨玛节当天,侗族女性全员“放假”。她们头插常青树枝,身着靛蓝百褶裙与层叠银冠,从清晨敬献“祖母茶”开始,主导整场祭祀。如在榕江县三宝侗寨,萨玛节的具体事宜几乎全部是由已婚妇女商量节日展演活动,如哆耶、演唱萨玛歌,因此常被称作是当地的“妇女节”。时至今日,大部分男女老少也参与萨玛节,人数众多,热闹非凡,也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哆耶是祭萨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整个祭萨活动中耗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环节。穿着盛装的女子汇聚“耶坪”,手拉手围成同心圆,古老的“哆耶舞”便开始了。踏步、摆臂、一唱众和,男外女内围圈而行唱颂《耶萨岁》《牵圣母手同欢歌》等,邀萨同乐,祈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四季平安。此外,一般还有稻草龙巡游、长街宴等活动,场面庞大而壮观。
这个春天,让我们走进侗寨,聆听鼓楼下的耶歌,加入哆耶的人潮,寻找不被定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