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刺绣技艺,主要分布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地。马尾绣技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刺绣方式,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以马尾绣背带最具代表性。它作为水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展现了水族深厚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和艺术审美。民国
2024-11-23民国丹寨苗族牛角酒杯,1986年征集于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国家二级文物。通长38.8厘米,通宽8.2厘米,重0.33千克,水牛角制成。外施土漆,杯身以漆、箔饰鱼鳞、鸟纹,杯角布满箔粉。苗家人在客人来访时,聚集在寨门前以牛角酒迎接客人,必须喝了牛角酒才让进寨,这就是牛角酒另一名称“拦门酒”“拦路酒”的由来。客人如不能喝酒需注意不要用手接牛角
2024-11-15背带,指婴儿所用的布兜,被誉为背上的摇篮,又称“背儿带”、“背扇”等。榕江高文苗族几何纹数纱绣背带,2010年征集于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高文村,国家二级文物,通长68厘米,通宽57厘米,背带带长465厘米,重0.67千克。该件藏品为家织土布制作,以几何纹数纱绣绣片和料珠吊穗流苏装饰,寓意生命繁衍、长寿、辟邪。背带心的数纱绣为写实与抽象相结合
2024-10-08苗族服饰是辨别不同苗族支系的标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款苗族服饰都有该支系独特的标识,蕴含了该支系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末时期榕江计划苗族女盛装:1、青布家织刺绣左衽交襟短上衣,通长58.5厘米,通宽146.5厘米;2、家织青布刺绣羽毛条裙,通长65厘米,腰宽82厘米。1986年征集于榕江县计划乡,为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馆藏二级文物。
2024-08-211986年征集于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国家三级文物,直径59.5厘米,通高23厘米,重0.27千克。苗族马尾斗笠大方美观,粗细结合,内外一体,手感细腻温柔,笠面平整,可遮阳避雨,是苗族姑娘出嫁或划龙船必不可少的嫁妆品和必备之物。马尾斗笠以水竹竹篾、马尾、桐油、蛋青等为原料。先将精选的优质水竹,以特殊的铁刀破开成条,再将条破为三层,用长指甲当
2024-07-12思州龙凤呈祥石砚,通长90厘米,通宽60厘米,通高15.5厘米,国家二级文物。该藏品为椭圆形,通体墨黑发亮,光可鉴人,坚实如玉,细腻如肤。通体浮雕,台座雕刻双龙抢宝,盖为凤纹,雕刻手法细腻流畅,图案栩栩如生。思州砚为砚中珍品,产于贵州省岑巩县。石料采自星石潭的金星石,石色青黛,石质细腻,坚润如玉,用它制作的砚台,具有易于发墨,贮水不干,耐
2024-06-20过端午,赛龙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考证:“端午节多与龙舟相关,因而定为此节,起于吴越,是苗人的节日”,苗族人“划着刻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的游戏,绘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可见在黔东南清水江畔的苗族地区,也有着悠久的赛龙舟历史,由赛龙舟活动中诞生、留存下来的龙舟文物也不计其数。陈列于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内
2024-06-20农民画是民族民间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当地文化为土壤,以反映农民自身生产、生活为旨趣,以作者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构成。“随心所欲,想画什么画什么”,彰显着农民独创的绘画语言和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富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农民画作品《斗牛》2012年征集于贵州省凯里市铜鼓村。通长82厘米,通宽57厘米,画心:横59.5厘米,纵4
2024-06-041998年征集于贵州省三穗县桐林镇,国家二级文物。椅靠背和扶手均为空花木雕,上边沿雕蝴蝶,下至扶手为花草。椅脚与座面四角垂直,上部为方形,下部呈结状圆柱形。木椅正面的座面下两阴角饰有木雕纹式。 if(IN_MOBILE){ document.getElementById("main_m").style.display
2022-07-05传真:0855-806150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场,节假日不休),周一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咨询热线:
0855-8068089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