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祭桥节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不仅是春回大地、万木吐新的象征,更是苗族人民祭桥祈福的重要日子。在黔东南地区,苗族人民深信人降生到世间,都是从“桥”上过来的。据苗族古歌《枫木歌》记载,始祖姜央为祈求子孙平安,以枫木为桥沟通天地神灵。因此,苗族人民将桥看作连接阴阳两界的通道,并衍生出“修桥补路、护佑人丁”的民俗传统。2009年,苗族祭桥节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大部分苗族都过祭桥节,但是不同地区称呼不同。台江县苗族叫敬桥节,传说敬桥这天,桥神发配阴灵投胎到世间,因此他们会在胸前挂染色的鸡蛋,尤其是儿童,用蛋作祭品将阴灵逗引到自己家中来。三穗县寨头苗族叫禳桥节,相传很久以前,寨头的先祖原本生活在寨头东北面的也雾山,寨民打猎时意外发现了山清水秀的寨头,便举寨搬迁。为了将也雾山的吉祥也迁到寨头,寨中各个房族便在二月初二这天从也雾山脚架桥连通两处,从此二月初二便成为了他们的祭桥节。榕江县苗族把祭桥节称作“滔九”,直译为暖桥,民间流传着“祭桥、架桥引子孙,主家发子又发孙”等俗语。因此,他们祭桥的内容既包括祭旧桥,又有架新桥。黄平苗族祭桥节以儿童为核心,这一天无论孩子多么调皮捣蛋,大人都不能打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各村各寨还会以家族为单位,做修桥补路的善事。
简而言之,苗族人民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会提着香纸烛、腊肉、糯米饭、红蛋、鱼等祭品,到桥上开展祭祀活动,通过祭桥沟通祖先和桥神,祈求护佑子孙、人丁兴旺。在祭桥仪式中,禁用金属刀具切割祭品,禁止携带铁器触碰桥梁,很多苗寨至今保留着用竹刀分割祭品的传统。祭桥的核心仪式是“系魂礼”,母亲将新生儿抱至祭桥触碰桥柱、系丝带,祈求桥神保佑。雷山等地的苗寨依据传统“议榔”制度,在祭桥仪式后还会在桥头订立村寨新规。祭桥节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祭祀活动,其中还蕴含了苗族独特的文化观念。桥梁多为木质结构,祭品使用天然食材,以及禁用金属器具切割祭品等习俗,体现了他们与山川共生的自然观念。苗族古歌流传的祭桥渊源,以及摸桥柱、系红丝带等祭桥仪式,映射了苗族人民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架桥补路”“桥头议事”等规约,则展现了苗族凝聚族群的治理智慧。 透过祭桥节,我们可以看到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尊崇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祈愿。值此祭桥节来临之际,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诚邀您一同走进苗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万物有灵、桥通天地”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