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2024年度报告

时间:2025-01-03 14:52:26 | 浏览: 906

2024年,在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关心下,在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州民族博物馆紧紧围绕职能定位,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打造城市民族文化地标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党建引领,深化融合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认真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深化党的建设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一)创新活动载体,促进学思用贯通。策划“重温三线精神”“忆党史 颂经典 强信念”主题党日活动,以党建引领结对共建促发展。开展“学先进 立新功”“博览红色经典”等活动,检验干部工作效能,提升干部能动性,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活动内容丰富、成效显著,被中共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机关委员会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党建业务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深入党建帮扶点--盐井村调研考察,因地制宜编制“讲村史、促振兴”帮扶计划,量身定制年度帮扶措施。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优势,投入资金、人才力量,成功搭建村外宣平台,盘活闲置村小建设村史陈列馆,挖掘村“井”文化,打造庭院文化示范户等,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促进了村集体产业建设和发展。

二、规范管理,激活内生动力

以规范管理为基石,通过健全制度建设、优化人才管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形式,提高博物馆自身发展能力和运行效率。

(一)加强社会参与,深化法人治理。举办博物馆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暨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博物馆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理事会章程》(修订稿),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在决策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健全对外宣传、人才培养、文物管理等方面工作制度,优化项目管理、二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等方面工作机制,用制度规范干部队伍,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不断推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工作效能。

(三)强化培训育人,建强人才队伍。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集中培训、馆际交流、调研观摩、以赛促训等方式开展培训25期、15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质量。馆员在“赓续红色血脉 讲好贵州故事——贵州省第二届红色讲解员大赛”中表现出色,荣获专业组三等奖。

三、“博物馆+”, 探索多元发展以“博物馆+”理念探索博物馆与非遗、教育、商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工作机制,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走”出去,让旅游“热”起来。

(一)博物馆+非遗,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挖掘利用《馆藏100》文物藏品资源,建立博物馆文创基地,举办以“文物·创意·生活”为主题的博物馆首届文创设计大赛,探索博物馆文物资源与非遗项目传承人、文化企业间授权合作通路,推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非遗活态展示利用开辟新途径。全年开发“叫座又叫好”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15件(套)。

(二)博物馆+商圈,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把博物馆“搬进”凯里市国贸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策划《以爱之名 邂逅黔东南--黔东南传统婚恋习俗主题展》《黔韵遗风--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展出期间,线上、线下曝光约36.5万人次。此次在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路径上的有益尝试,突破了博物馆展览空间限制,实现了优质文化与市民休闲生活的无缝衔接。

(三)博物馆+传媒,拓宽社会宣传覆盖面。建设博物馆“1站3号”大宣传矩阵,优化宣传平台页面,发布220余则文化宣传、活动资讯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图文、视频,开展线上专家直播讲解4次。此外,与全媒体共联传播好博物馆声音、讲好黔东南故事,被国家级媒体报道5次、省级媒体报道18次,全网浏览量约230万人次,被黔东南州委网信办、州社科联评选为“黔东南州网络素养大讲堂”“第一批‘黔东南州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四、创新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通过举办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物鉴赏等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吸引人民群众“走近”“走进”博物馆,强化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以博物馆力量为群众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一)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通过流动博物馆、线上展览、文博大讲堂、非遗研学等方式,策划各类主题社教活动24次、红色讲座2场、民族文化展览进基层9次,用好用活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群众个性化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市民、游客朋友广泛关注。与凯里市第一初级中学、凯里市第七小学等学校共建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策划“理论+实践”二人讲《州博开讲啦》品牌社教活动进校园,寓教于乐、融学于趣,进一步推动博物馆成为常态化的“第二课堂”。

(二)策划陈列展览,点亮美好生活 。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增《家风文化馆》为常设展览,将民族传统服饰展、传统蜡染技艺展送进红色革命老区南昌市、黎平县,策划农民画线上展览,联合州各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举办锦绣黔东南摄影展、翰墨黔彩书画展、黎平历史文化展等10个临时展览,营造共庆新中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的浓厚氛围。首次参加博博会,策划《多彩贵州 醉美黔东南--三千之旅 三村之行》专题展,以“实物展+活态展+非遗体验+文创体验”的形式推介黔东南文旅资源,受到人民号、文旅中国、内蒙古频道等媒体争先报道。

(三)深入科学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目标,开展民俗节庆、非遗文化田野调研3次,撰写《布衣上的青花瓷》《少数民族地区节庆及其社会功能》等论文8篇。刊行《黔东南民族文博》2期,收录反映黔东南州文博行业动态50余篇,共计20万余字。以“借力”“借势”“借智”联动重庆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社会团体,开展馆县合作、馆校合作项目,助力博物馆学术研究工作。

(四)盘活馆藏资源,讲好文物故事。优化文物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征集规划等制度,走访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藏爱好者等,征集购买刺绣服装、背带、童帽等民族服饰,接受社会捐赠物品,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藏品体系。开创文物藏品鉴赏品牌《走进馆藏》,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及时代价值,发布文物鉴赏信息。此外,还为外地游客、调研团就民族刺绣甄别、市场情况等提供咨询服务,为凯里学院等高校开放部分侗族藏品资料,提供科研便利。

五、常抓不懈,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坚持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制度、预案8则,开展隐患排查、整治52次、56个;营造人人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参与安全良好氛围,开展安全培训和演练24次,警示教育活动3次,深入社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5次;强化部门联动,开展联动排查9次;重视技防、物防保障,定期对消防、防雷、巡更、智慧用电等系统、设施进行维保、维护、维修。严格执行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实时监测控制库房环境,确保文物藏品安全。

六、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博物馆运行评估和免费开放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藏品资源的价值和内涵,开展苗族专题研究,打造“走进馆藏”“人人都是策展人”“州博开讲啦”等博物馆品牌,不断激发文物“活”力,丰富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将博物馆建为城市民族文化地标,努力将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打造成更具特色、更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展示窗口。



传真:0855-8061500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 (16:30停止入场,节假日不休),周一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咨询热线:

0855-8068089

黔ICP备18009812号-1

建议您使用IE9及以上版本、Chrome、Firefox、360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