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 巾帼有担当 ——记2025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获得者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宣教部
2025年3月,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宣教部荣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成为贵州省文博系统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这支由9名女性组成的团队,肩负着守护苗乡侗寨文化根脉、传播红色基因、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任,以专业与热忱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文化传承故事,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让深奥的历史“动”起来,让民族的文化“火”起来。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1万余件,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黔东南州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自1988年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博物馆宣教部作为核心业务部门,承担着制定外宣计划、日常接待讲解、对外宣传交流等重要职责。这支全女性团队以“守护民族根脉,传递文化薪火”为信念,在日常工作中展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致与亲和力,严格遵循博物馆讲解规范,确保每一次讲解都严谨负责、实事求是。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品牌社教《州博开讲啦》活动中,讲解员赵英、雷艳婷等人以细腻的叙事视角和情感共鸣,将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青少年在互动中感悟历史,彰显了女性在历史传承中的独特优势。“每次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我就觉得自己的讲解有了意义,能让他们通过文物触摸历史,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雷艳婷说。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宣教部深耕文化沃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传承新路径,打造了多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她们创新推出的《州博开讲啦》社教品牌和《走进馆藏》鉴赏品牌,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单向输出的模式,让文物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播。在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宣教部策划的各项非遗技艺体验成为亮点。参与者通过扫码答题获得苗族竹编、苗族刺绣等体验资格,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工艺品,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非遗技艺“活”起来,更激发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活动现场还通过《银装霓裳——黔东南民族精品服饰图片展》和《岁月显华章非遗正青春》视频动态展播,多维度展示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团队还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推出《锦绣文博专家讲》《走进馆藏》等“云”系列产品,通过新技术手段拓展文化传播覆盖面。在闭馆期间,她们创新线上服务方式,让文物以动态的形式“活”起来,确保文化服务不间断,满足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展现了文化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也让博物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这支娘子军以柔韧之力扛起文化传播的重任,用专业与热爱架起博物馆与公众的桥梁。“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背后,是她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耐心,对待每一位参观者。团队注重专业素养提升,通过集中培训、馆际交流、以赛促训等方式开展业务学习,近年来经过多次参与培训,有效提高了窗口服务质量。在“贵州省第一届红色讲解员大赛”“贵州省第二届红色讲解员大赛”“全省科普讲解员大赛”等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了过硬的专业功底,用奖牌诠释新时代文博人的使命担当。
“我们将继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不断擦亮‘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名片贡献巾帼力量。” 正如馆长胡祖艳所言,“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宣教部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一直以来,她们用真心和热心传递暖心服务,以专业和热爱架起沟通桥梁,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文化工作者的风采与担当。
站在新起点,这支充满活力的巾帼团队,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素养,更开放的姿态、更专业的服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