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赴一场精彩的文博之旅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也不例外,在这一天也有很多精彩的活动等着大家。同时,今天我们也邀请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胡祖艳做客FN89.8《交广早班车》直播间,与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关于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国际博物馆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和创立,1977年5月18是是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日创立的宗旨是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让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有了解、更多关注、参与,也是想通过博物馆日活动,给予社会公众更多的文化的产出供给。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什么?有哪些活动内容?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与研究,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今年我们馆里的活动主要是面向三类大众群体,一个是面向学生,围绕民族文化的传承,馆校共建,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作用,开展奔赴“第二课堂”,实现共享教育的主题研讨,参加研讨会的有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州教育局、州妇女联合会、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探讨怎么做好共享教育。同时,在2024年5月17日上午9点在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举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活动内容有:非遗集市开市啦(活态展示),家风馆开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展览进校园、社区,“以爱之名 邂逅黔东南——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传统婚恋习俗主题展等等。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在教育和研究这方面我们准备做哪些新的拓展和要开展哪些相关工作?
主要在拓展和研究方面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去年博物馆的入馆人数有5.7万人次,80%以上的是来自于省外游客,州内参观人数占比很小,今年要努力的把内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短板补足。
比如说:“在博物馆+”系列上做研究、做文章。就是紧紧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博物馆+学校”,馆校共建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在项目的设计方面,要充分的考虑到项目的体验感和互动性,要立足于学生喜欢听,喜欢看的,让大家积极的参与到馆校共建的这个项目上来,还有就是在研究方面,还在“博物馆+旅游”方面提升质量。截止到今年五一,游客的人数获得增长,比去年同期翻了三翻。
暑假档“博物馆热”即将来袭,可以分享州民族博物馆的打卡攻略都有哪些吗?
走进博物馆,享受文化大餐,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今年在暑假博物馆热的高峰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外地的游客可以来进行一个打卡和深度的体验。
第一个打卡点是民族服饰馆。看一部身上的史书,“一里不同俗、十里不同服。”这是黔东南民族服饰最真实的写照。展览以“衣见黔彩”为题,分为匠心锦绣等几个板块。
匠心锦绣以展示我州各民族服饰最有特色刺绣工艺,同时还有一些银饰。在刺绣展示里面,有锡绣、蚕绣和破线绣,都非常的亮眼,共计有53个精品服饰的文物展;在银裳这个服饰里面,还有侗寨的披锦衣、黔彩华锦等共计三个单元,在这里面有苗、侗、水、壮等民族精美服饰共计有62套。同时,为增加参观体验感,大家可以在此打卡3D试衣镜,让您秒变民族美少女。
第二个打卡点是可以进馆听一首侗族大歌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大合唱。1986年,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亮相、技惊四座。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展厅,您就可以听到这“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在这里也为大家提供了数字化音频、留声机和全息投影,大家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侗歌魅力。
第三打卡点是民族舌尖美食。来到展厅,可以看到黔东南美食技艺版块,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下国家级非遗美食——凯里酸汤鱼。凯里酸汤鱼是最具苗族文化底蕴的特色美食,是苗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创造了“以酸代盐,以酸补盐”的历史,因此凯里酸汤也形成一个饮食习惯。俗话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
第四个打卡点是"玩"民族节庆。黔东南州是“百节之乡”,走进非遗展示馆的,可以看到台江施洞的“龙头”,它是国家二级文物。端午节来临之际,大家可以来科普下“百节之乡”,在里面可以先做一个百节之乡的攻略。
参观博物馆要注意的事宜和小妙招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开馆时间是周二至周日9:00-17:00,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观众凭居民身份证通过安检后直接刷证入馆参观,无居民身份证的请凭其他有效证件到咨询处人工领票入馆;如果是旅游大巴团队来参观,我馆大巴提供了合适的停放区域,即将凯里市博西路单行线部分路段作为旅游大巴的临时停放区。
参观咨询处电话:0855-8068089;
您还可以关注“一站三号”即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网站、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和抖音号。
来源:黔东南交通广播